原标题: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相关成果获世界关注
央广网记者 潘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基础研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原始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础研究成果,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7日,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展示了在过去一年里我国“最牛”的十大基础科研成果。
在这些入选的科学进展中,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部分研究成果被视为“重大突破”。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墨子号”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疫苗研发和疾病防治方面的成果。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从我国科学家2017年度完成并正式发表的大量研究成果中推荐、投票产生“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的“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入围。清华大学教授王向斌分析,研发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矢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
相关研究成果在去年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教授也入选了《自然》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被称作“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王向斌评价道,这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不仅在太空中闪耀,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刻保护着大家。流感、艾滋病和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时刻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其幕后“黑手”是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快速变异的病毒,而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的成果也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周德敏教授解释说,该技术相当于以毒攻毒。病毒本来是毒性的,但通过在病毒上加一把锁,使其在人体内不能复制,仅保留好的功能。
据介绍,这项技术可以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的一个三联遗传密码为终止密码,流感病毒由致病性传染源变为预防性疫苗,再突变多个三联码为终止密码,病毒变为治疗性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分析,它具有广泛性,所有的病毒根据这个原理都能够做出疫苗,就像当时找到青霉素一样,希望这个工作能带来疫苗的突破性。
此外,本次入选的重大科学进展还包括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等。
这些入选的成果中,如果说“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是对历史的考据和回顾,“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则是面向未来眺望和挑战。氢能被誉为下一代二次清洁能源,但氢气的高效制备以及安全存储和运输一直以来是阻碍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本次入选的这项科技进展,在较低温度下(150℃―190℃)能够表现出很高的产氢活性,让氢能的高效利用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卫国评价,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150℃―190℃)反应,而该温度恰好是高效率的中温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如果将来催化剂的反应能够放大,可以解决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这种优越的制氢能力远大于之前报道的低温甲醇重整催化剂,同时,该研究团队在水煤气变换产氢过程中也突破了低温条件下高反应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不能兼得的难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丁表示,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如果能够推广并最终能够成熟,可以改变人类利用氢气新能源的方式。